近日教育部发布了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确定了同意设置的备案专业,其中清华大学新增备案「体育教育」专业赫然在列。
当数万体育生欢呼和抱着吃瓜心态来看待这件事时,其实会发现,这并不是另起炉灶,额外增加了一条体育升学路线。
【资料图】
▂
专栏作者:
路明
资深体育传媒人,赛事转播制作人/体育节目导演。负责转播并宣发推广CUBAL多年,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教育发展委员会委员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校本科备案和审批结果,清华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赫然在列。
中国最优秀的学府有望真正向体育生敞开学术教育的大门,这一消息迅速引爆了体育人的朋友圈,不仅给了更多体育和学习都优秀的孩子们以奋斗规划,从政策探索的角度看也极具示范性。
看到清华开设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我和不少体育教育从业者一样,第一反应是清华大学可能先考虑的是为了应对2024年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政策改革,为本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选拔与就读铺平政策通路。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在国际国内赛场成绩斐然,比如田径项目中「眼镜飞人」胡凯、「跳高吴彦祖」王宇等都曾闪耀国际赛场,东京奥运会上杨倩为中国代表团射落首金,清华男篮近两年称霸CUBA,这些成绩都与清华大学对体育的重视及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政策、及「清华」二字的金字招牌息息相关。
不过在2021年9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招考改革意见」),其中最大的变化有两点,一方面是在运动成绩上提升了对考生的运动等级门槛,另一方面则是在文化课业成绩上的要求大幅度提高,且几乎只能就读体育类专业。
这份「招考改革意见」的出台,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引导体育生重视文化课学习,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通过高水平运动队政策招收体育特长生的积极性,甚至挫伤了很多学生家长让孩子坚持体育、走体教结合道路的决心。
在国内尤其是大城市,让孩子坚持文化学习天经地义,但坚持体育训练,需要孩子和家庭都有更多的付出和毅力。以往体育专业统招、体育单招和高水平运动队三条路,是体育生们升学的三大通道,而高水平运动队恰恰是专项运动成绩相对最优秀的一批。「招考改革意见」实际上是要求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在文化课要求上超过体育统招生,在专项运动成绩上超过单招生。
「感觉矫枉过正了」、「如果这样,练体育也上不了名校了」……不少家长和大学体育工作者都曾跟笔者吐槽。
而不少吐槽的家长,恰恰是文化课相对优秀的一部分体育生,他们从不指望体育成为孩子唯一的升学通路,当风险大于更多样的选择机遇,尤其是应试选拔占满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时,非要他们二选一的结果可想而知。
而清华此时开设了体育教育本科作为政策的应对,一方面让真正能达到高水平运动水平的孩子有了符合政策要求的专业可学,另一方面,也能更大概率地给体教融合一个合理的学业上升路径和职业选择。
以往,清华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大多数在经管学院就读,北大高水平运动队则很多人选择新传学院。如果在校运动成绩继续保持优秀,得到保研的机会,清华的队员们才会转到体育类的硕士专业,但如果实际就业,即便是清北的体育生,离开赛场和校门,很多还是会面临尴尬。
除了一些企事业单位是想让他们维系体育竞赛成绩的传统外,高水平运动队出身的毕业生不少因为本科时期的专业「不对口」,错过了让体育人才学以致用的机会。但在清华新的体育学科设置引领下,预计会有更多的名校开设体育类专业。
即便初衷是为保持高水平运动队的建制,但了解国内高校招生规律的人都知道,一个专业的开设,很难长期不面向大众考生开放,只留给竞赛等非统考渠道就被教育部获批。而综合类院校尤其名校开设体育类专业,一旦对统招生开放,必将选拔那些体育和文化成绩都更加优秀的人才。
以往北师大、华师大两所985和北体大这所体育类最具综合实力的211,对于那些体学兼优的孩子们来说,吸引力和承载量可能还不足以支持他(她)们坚守自己的体育梦想,一旦在清华的探索和引领下,坚持体教融合、长期发展的名校再多一些,孩子们的上升通道从变窄转而变宽,从小投身体育的青少年才会更多、体育金字塔的塔基才会更加坚实。
诚然,一所综合性大学开设体育类学科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好在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是「清华」。这不仅仅是一句「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更是多年来已经在研究生阶段就有过的学科建设经验和相关人才、科研、师资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应该相信其他国内一流大学在学科建设上的严谨性,而恰恰是这样体育类学科建设的长期需求,也应该更能吸引那些热爱体育,坚持训练,并且运动成绩和文化素养俱佳的苗子们,从事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事业,还能更长远的提高体育教师和专项教练员的综合素质以及竞技体育的科研、管理水平。
试想,如果你是孩子家长,是愿意把自己娃交给理论知识、文化素养、教育水平各方面综合素质高的教练带,还是仅仅在专业能力上突出的教练带呢?
好的政策,是项目繁荣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们以一个个肉眼可见的个体实例和一次次座无虚席的精彩比赛,见证了CUBAL的发展繁荣,我们希望这样的繁荣能够持续,高校们也能有政策、挑到足够多的,足以支撑这种繁荣的学生运动员。
同时,如果有一些孩子在至少6-10年的体育道路上运动成绩和文化考试都保持优秀,那也必然是对他们天赋与坚持的重要肯定。清华本次开设体育教育本科,笔者认为,两个方向都做了充分的考虑。
去年6月,一条抖音视频火遍体育生的社交媒体,人大附中高三学生、短跨项目校队运动员吴宜桐,手持一级运动员证书,高考查分606的事迹激励了不少体育生。
从事过学生体育的人也许知道,如果一个练田径的孩子(项目特点出成绩晚、中学时达一级难;成绩标准细化到分秒毫厘,不能指望一次比赛对手弱;个人项目也别想蹭团队),18岁前达到一级运动员的同时,参加高考还能达到「一本线」,其难能可贵的程度。
但激励是一方面,争取并留住这样的人才需要更多的探索,清华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尝试,也许就是体教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个新标杆。
17年前,一部《士兵突击》被很多观众视为国产剧的天花板,除了火了一众实力派演员和许三多,其精神内核无疑就是那句「不抛弃,不放弃」的钢七连精神。而体教融合,先要让热爱体育的孩子和家长在中学阶段「不抛弃,不放弃」体育:每天比别的孩子至少多付出两小时训练时间、少两小时学习时间,晚睡早起,承受伤病的风险,需要极大的天赋、毅力、热爱与自驱力……
清华大学无疑在做着一种表率,让名校+体育的梦想依然在孩子们心里留存,同时让他们知道,梦想可以照进现实,引导他们努力学习,坚持训练,那么梦想就并不是一句空谈。
标签: